【观点】开创航天产业新模式正当其时

| |

2018 年,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迎来小高潮,无论是传统的“国家队”还是新兴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捷报频传。过去十年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保持稳定增长,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加入到商业航天活动中来。全球航天产业年均增长率达 4.3%,其中商业航天规模占比接近四分之三,已成为带动全球航天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成绩卓著的同时,人们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纷纷探讨商业航天发展模式,以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本期观点版刊发一组有关商业航天未来发展新模式的文章,以期产生促发头脑风暴、启发灵感的效果。

中国的商业航天不能只追求经济规模,更要努力具备体系性的国际竞争力。航天事业本身以颠覆传统为传统,这一点与互联网很相似。因此,如果商业航天企业和从业者不打算颠覆传统,而是追随或者开展重复性工作,就谈不上国际竞争力。

要开创商业航天,首先要开创对行业的认识,主要涵盖几个方面:对新航天时代的认识、对航天商业化和商业航天的认识、对商业航天管理体制的认识和建议。

如今,在新航天时代的门槛上,航天产业能否发展壮大,决定了中国人能否在太空开发时代,在宇宙中取得应有的地位。

对中国来说,航天商业化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中国已经拥有了多颗通信卫星所组成的空间通信基础设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系统正在发射和运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初步形成了运行能力。但商业航天却有极大的缺口,无论在技术基础、投资、人力资源、政策环境等方面都严重不足。因此在中国推动商业航天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困难,意义也因此而更加重大。

对行业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来说,商业航天是新生事物,没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条条框框。而且中国行政部门对于体制机制改革的积极性、适应性要比美国高得多。美国有关部门在商业航天立法及管制政策改革上的有益经验,或许会给中国带来启发和更大的成效。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或许是:不要把产业管得太死。管理部门要专注于保护诚信企业,驱逐借机炒作、纯玩资本以及跑马圈地变相行房地产之举等等害群之马。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建设,我们国家已经拥有了完整的航天科研、试验、发射、测控基础设施,这些都是国有资产,通过立法和政策制定,可以建成一种合理的模式来向商业航天企业开放。同样需要开放模式的还包括无线电频率资源和空域使用资源。当然,模式的建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本着为行业发展的初心来营造健康的政策环境,而不是为了某一个、某一类企业的利益服务。

同样,我们也已经具备了实施商业航天活动的充分技术基础。不过由于很多核心技术属于国有资产,民营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或是引进人才,或是自己投资开发,再或者是从国外引进,但无论哪种付出的时间代价都很大。

美国采用的是另外一种机制,那些拿不到足够合同的老牌宇航企业被收购或者破产了,技术人员会被新兴民营航天企业雇佣,重新创业。

笔者认为,需要建立一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合理的技术转让机制,一方面要激发产业活力,另一方面不能损害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利益。

社会上有人提出宇宙人航空航天港概念,基本思维是与诸多企业共同探索和建立适合商业航天发展的环境,取得成功模式之后,再向更多地区扩展。这不是孵化器概念,更不是各地产业园抢夺那些有限的优质企业资源的概念,而是像森林、草原和大海,企业可以在这里诞生、成长和壮大,可以在这里长期生存下去,不但从产业生态中汲取养分,自身也成为产业生态的贡献者。

因此要从顶层设计整个商业航天,全心全意营造产业生态,而不再纠结于产业链如何打造。产业链的概念是以供应商为核心的,在消费拉动的经济环境下已经不再适用了。至少,对于严重缺乏消费者基础的商业航天来说,是不适用的。

最近一个时期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新政策的出台,再一次深刻地催促着中国经济向高端转型,不进则退。那么作为商业航天,生意是在宇宙里做的,还有哪个行业比这更“高”的吗?所以,开创商业航天,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起到带动作用,是行业的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转自  卫星与网络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条:人类“深空门”早期原型揭开神秘面纱

下一条:探讨未来无人机战争五个难以解决的事实

湖南矩阵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尖山路39号中电软件园16栋  | :410205

:0731-88835995  | :0731-88835995

info@matrix-sirc.com

矩阵电子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2017 湘ICP备11010394号-3

  微信公众号:北斗开放实验室

  微信公众号:长沙北斗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