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云卫星服务各方!刚刚,习近平向上合组织给出中国承诺

今天上午,习近平主持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大范围会谈并发表讲话。承诺中方愿利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为各方提供气象服务。

微信图片_20180611162808.jpg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大范围会谈于6月10日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图片源自新华网

风云二号与“一带一路”

微信图片_20180611162943.jpg

▲2018年6月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二号H星发射升空。 梁珂岩 摄

微信图片_20180611162957.jpg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与极轨气象卫星相辅相成,构成我国气象卫星应用体系。目前,在该家族中,A星、B星已完成离轨,C星在轨稳定运行10年后已于2015年离轨,D星也已在超期服役后退出业务运行,E星、F星性能优秀,实现了超设计寿命在轨服役,G星在轨运行稳定。

2018年6月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二号H星发射升空。这颗卫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最后一颗,将与在轨的风云二号E、F、G星开展组网观测。

微信图片_20180611163046.jpg

风云二号H星的定点位置调整为东经79度,观测覆盖区域拓展至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24小时不间断开展专属服务,提供天气预报、防灾减灾救灾所需数据支撑,将有效增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天气、气候、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能力。

▽横屏观看

微信图片_20180611163106.jpg

▲风云二号H星覆盖区域图。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前世今生

自1986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研制任务以来,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3个批次风云二号卫星。

象博士:接下来,这些“星星”将分别讲述各自的风华绝代!我们先来了解下01批试验卫星~

微信图片_20180611163149.jpg


A星——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先驱”

有人称我为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先驱”,因为我是中国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第一批次中的第一颗成功发射的卫星。

微信图片_20180611163210.jpg


▲ 1997年6月10日,搭载“风云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新华社发)

我于1997年6月10日来到太空,在东经105度的赤道上空保持自旋稳定的姿态。别看我只有一个三通道扫描辐射计,它帮助我在当年6月21日获取了第一幅可见光云图,7月13日获取了第一幅红外、水汽云图,图像质量大体与当时日本小伙伴的水平相当。优秀如我,还被评为当年的中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但遗憾的是,我在轨运行了3个月左右就生病了,每天工作6到8小时之后就要休息。不过,令我感动的是,地球上的主人并没有放弃我,一直坚持接收产品,并用于造福地球上的人类。

最终,在运行10个月左右以后,我的天线消旋系统发生故障,数传和转发无线通道中断。我的生命到此为止,没能达到设计的3年寿命。

B星——接过A星未完成的使命

我接过了A星未完成的使命,与它一样,我也是一颗试验卫星。

我于2000年6月25日来到太空,身怀四大绝技:对地观测,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汽分布图;转发展宽云图、低分辨率模拟云图;数据收集;空间环境监测。当年7月6日,我成功获取第一张原始云图,11月1日进入业务试运行。   

可令人痛心的是,我没能避免与A星类似的命运。在运行不到8个月以后,我身上的一个部件出现故障,发射信号衰减了很多,地球上的主人接收起来非常困难。

在我和A星的生命历程中,地球上的主人一刻也没有放弃过,一直为我们这个大家庭更好的未来而奋斗。他们通过大量分析研究和地面模拟试验,积累了大量经验,为后续卫星的成功发射及投入业务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象博士:接着,我们听听02批业务卫星(C星、D星、E星)都说了啥?

微信图片_20180611163242.jpg


C星——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争气星”

2004年,我进入太空,并接替了B星的位置。在两位前辈的基础上,我做了256项大的技术改进。

家族里从我开始,扫描辐射计由3通道增加到5通道。有了这个得力助手,我便拥有了可见光云图、红外测温等探测能力,可见光分辨率为1.25公里,红外线分辨率为5公里,每半小时可同时获取五个波段的地球全圆盘图,相关技术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终于成为中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中的第一颗业务卫星,可靠性、寿命、定量化应用水平较前辈都大大提高。在我投入业务运行以后,中国也成为了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业务气象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

此后,我的产品不仅在中国应用广泛,国际上也有许多国家接收,图像质量与当时日本、美国和欧洲的小伙伴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他们。世界气象组织亦对我高度评价,把我列为全球气象卫星观测网的重要业务卫星之一。在2007年,我拿到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身后默默付出的几代人的褒奖。


D星——做C星的好“Couple”

2006年12月8日,我进入太空,担任C星“Couple”的角色。在C星的基础上,我有24项技术改进。

自2007年5月24日开始,我与C星一道进行汛期加密观测。C星在东经105度的赤道上空与地球同步运行,我则定点于东经86.5度的赤道上空,观测范围向西扩展18.5度。西部是中国天气系统的上游,一旦有风生水起,我就可以更早地监测到。

我与C星就像人的两只眼睛,实现“双星运行、互为备份”。我俩可不是“冷备份”,而是“热备份”。从空间上,可以扩大监测范围;从时间上,可以缩短观测周期,按照汛期观测模式,可实现每15分钟获取一幅云图,对于灾害性天气监测尤为重要。

E星——完成家族第一批业务气象卫星任务交接

我于2008年12月23日进入太空。作为家族第一批业务气象卫星的最后一员,我的交付使用确保了“双星观测、互为备份”的业务格局。

在C星和D星的基础上,我在包括改善云图杂散辐射等32项必要技术领域进行了改进。

我原本是要接替C星的,不过当时C星虽然已经运行了4年(设计寿命为3年),状态仍然良好。为充分利用家族的有生力量,地球上的主人将我转入在轨存储备份模式,并根据需要随时接替已超期“服役”的C星。我的在轨存储备份模式也是家族的首次尝试,确保了家族业务连续稳定。 

象博士:最后,来了解下03批业务卫星(F星、G星、H星)都说了啥?

微信图片_20180611163354.jpg


F星——任劳任怨的时代“劳模”

2012年1月13日,我作为家族03批中的首发星进入太空。我进行了六大类共84项技术改进,使用寿命由02批的3年提高到4年。

我的投入运行,使得家族的加密观测时间提高到了6个月,也就是说,一年之中可以有一半的时间可根据需要来进行加密观测。除了3个月用于主汛期监测外,还可针对突发灾害性天气或重大社会活动保障随时启动加密观测。我可以针对特定区域灵活地设定南北方向观测起止位置,并进行任意次数的观测,从而使特定区域监测的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可与当时欧洲伙伴的区域观测能力相媲美。

为了更好地完成在高山、海岛、船舶、浮标、沙漠等人迹罕至的地区进行气象、水文、海洋、环境等领域的监测并收集数据的使命,我搭载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数据收集转发系统,可以将观测数据转发至数据接收处理中心。

通过技术上的改进,数据收集系统的利用率提高了18倍以上,我可以部署几万个地面数据收集平台进行数据收集。

G星——当好E星接班人

我于2014年12月31日进入太空。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我的使命便是接替已在轨超期服役、超额完成任务的E星,实现汛期加密观测模式下家族业务的切换无缝衔接。

我投入业务运行后,进一步保障了家族业务的连续稳定,确保了“多星在轨、互为备份、统筹运行、适时加密”的大格局。

微信图片_20180611163412.jpg

H星——从小有个当外交官的梦想

我是“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家族中的最后一员,主要功能与前辈一致,但却是家族中最可靠、最稳定的一个。相对于G星,我共有15项技术得到提升。人类主人给我的任务就是确保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业务连续稳定,并向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平稳过渡。

我从小有一个当外交官的梦想。

这个梦想要从世界气象组织及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提议说起。“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高山、沙漠、海洋等无人区较多,气象资料缺乏,相对灾害损失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以上,同时印度洋区域面临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监测空白问题,因此他们希望我的定点位置由东经86.5度西移7.5度至东经79度,使我的家族在有效覆盖中国全境的同时,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印度洋和大多数非洲国家。

微信图片_20180611163434.jpg

让我们期待风云二号卫星能为“一带一路”沿线提供更及时、周密的气象科技保障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转自  装备科技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湖南矩阵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尖山路39号中电软件园16栋  | :410205

:0731-88835995  | :0731-88835995

info@matrix-sirc.com

矩阵电子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2017 湘ICP备 15042368号-1

  微信公众号:北斗开放实验室

  微信公众号:北斗产业安全